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中国社会科学报:肩负起践行马克思主义的青年责任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1116 1版发稿时间:2022-11-24 10:09

  

本报记者 钟义见 赵徐州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促进青年学者成长成才,11月5—6日,第三届“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暨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研讨会”在东北大学举行。与会专家学者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及青年学者的使命担当,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际等多维度展开研讨。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论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并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这一重大论断。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韩庆祥表示,理解和把握这一重大论断的内涵及实质体现为五个维度。一是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在话语表述上突出了时代化新境界”,表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意义日益彰显。二是从“一个行”拓展到“两个行”,表明马克思主义“行”在中国的逻辑延伸,为马克思主义“行”提供了更为深刻和具体的中国答案。三是从“两个结合”的论断到对“两个结合”展开阐述,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四是从“十个明确”到“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从实践到理论、从时代到思想、从具体到抽象、从“目”到“纲”的逻辑形成发展起来的。五是从重视哲学到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展开系统阐释,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提升到哲学新境界,表明理论社科界肩负重大学术使命,要进一步从哲学层面提炼表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思想精髓。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田克勤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坚持党的根本指导思想的高度、深入阐述两个结合”的维度、践行中国共产党人庄严使命的角度,深刻揭示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系列重要问题。理解和掌握二十大报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所作出的重大理论贡献,是学界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要深入探讨“两个行”与“两化”的提出及其关系、“一个结合”与“两个结合”的提出及其相互关系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赵剑英表示,“两个结合”和“六个坚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经验的哲学概括,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本土化才能落地生根,时代化才能充满生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建军认为,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通过本土化和时代化的基本路径实现创新发展的一般规律。本土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时代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引领时代。本土化着重体现马克思主义传播发展的空间维度,而时代化着重体现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时间维度,它们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时空条件和基本路径。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有利于完整把握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过程和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依据。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培永认为,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两个“行”实际上是相互印证、相互成就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是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充分体现。进一步强调“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更好地支撑了“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的重要论断。

  把握历史主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一系列重大命题作出了整体性论述,是总结历史经验、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的战略性部署,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喜平表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丰富和完善了社会主义理论,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实践选择。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是基于与西方现代化问题的比较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基于“十个明确”厘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基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永贵认为,我们从学理角度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概括为“五个新”特点,即领导力量新、基本立场新、根本目标新、发展路径新、社会形态新。王永贵认为,我们要从本质上理解中国现代化发展,展现其独特的气质、独特的品格、独特的道路,不断为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义良表示,中国式现代化准确地把握住了人的现代化的核心主题,秉持着马克思提出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价值目标,坚持人民至上,把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紧紧地聚合在一起,开创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类文明新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之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之源,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创造出来的伟大实践成果。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志元认为,作为中国共产党站在世界文明前沿、引领时代发展的伟大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人类文明何去何从”的“时代之问”作出的中国解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发展的必然结果,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实践路径,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表示,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形态学研究,构建面向未来的马克思主义文明形态理论,意义重大,必须把握好人类文明的演进逻辑和当代特点,通过创造性构建中华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文明更加健康快速发展发挥引领作用。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凤义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体现了我国现代化的内在规定性,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内在要求和发展趋势的现代化,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

  深化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

  作为马克思主义青年学者,完整、准确、全面学习研究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对于在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层面深化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研究阐释同样重要,是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的前提,也是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迫切要求。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朱雪微认为,辩证法是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既有的研究大多聚焦于辩证法的哲学理论阐释,但作为一种哲学理论,辩证法自身的演变与发展离不开辩证法的哲学史。在辩证法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四个极为重要的关键点,即辩证法的源初、遗忘、复归与革命,这不仅彰显了辩证法的历史关联和时代嬗变,而且凸显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致力于实现辩证法革命的重要意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与自然领域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将自觉的辩证法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出来,赋予辩证法批判的和革命的现实力量,从根本上实现了辩证法的转变。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有助于我们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逻辑。

  人类文明的发展需要思想的驱动力,马克思发动的“哲学革命”真正提出了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创性思想,实现了以“改变世界”为导向的思想变革,构建了思想与世界的真实联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闫培宇表示,对西方治理现代化的批判是福柯思想的一个核心论域。通过考察新自由主义,福柯发现了西方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在西方治理与权力场域中重新解读了马克思的生产关系概念,从权力的压制性转向权力的生产性及其技术。福柯的理论不仅构建起西方治理现代化的实在性结构,而且激化了新自由主义的内在矛盾,致使当代西方治理陷入困境。可以说,福柯权力理论的强大社会批判能力体现了马克思生产范式强大的拓展能力。福柯的这一理论贡献对解码当代西方治理乱象、加快建构中国话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主义青年学者肩负使命担当

  “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青年一代充满殷切期待。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张国祚认为,青年要成为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先锋和尖兵,首要的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贡献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奋斗力量。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于玲玲表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青年这支朝气蓬勃的社会中坚力量应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   

  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常益敏认为,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青年学者,不仅要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素养,还要发挥青年人的特质品质。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善于将“五史”融入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主动把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体现在理论研究的始终,突出用人民的立场、人民的利益、人民的需求深入思考问题,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郭海龙表示,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要有新担当。要学原理、读原著,学思用结合、知信行统一,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培养好一代又一代青年马克思主义学者,勇担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使命,其学理意义与实践价值影响深远。

  报纸电子版链接:https://epaper.csstoday.net/epaper/read.do?m=i&iid=6430&eid=45305&sid=209780&idate=12_2022-11-16

编辑:乔仁铭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第十八届信息光电子发展战略...
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
南开大学2024年本科教育教学...
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暨纪...
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天津高新区党委书记、管委会...
纪念李霁野先生诞辰120周年座...
南开大学“文旅AI心理引擎”...
光大传统 “智”向未来——...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